在現今社會,你是否也發現身邊越來越多人自稱「I人」(內向者),甚至將內向視為一種優點?過去總是被認為是主流、受歡迎的E人(外向者),其社會觀感是否正在悄悄反轉?越界人將帶你深入探討這個現象,揭露內向者崛起背後的台灣社會潛規則,以及它如何影響我們的自我定位。
「I人崛起」的社會反思
從表面上看,似乎內向的特質開始受到推崇。人們對那些「不愛社交」、「喜歡獨處」、「保持低調」的I人,投射出一種神秘感和深度。這或許反映了人們對過去那種過度外向、高調炫耀文化所產生的疲憊與反思。然而,我們也發現一種微妙的矛盾:許多人嘴上說著自己是「假I人」,行為卻依然積極社交,甚至沉迷社群媒體。這場身份認同的拉扯,揭示了社會期待與個人真實行為之間的複雜張力。
內向者的超能力:觀察與深度思考
然而,真正的內向者確實擁有其獨特的優勢。許多在各領域取得成就的人物,例如知名導演周星馳、影帝梁朝偉,甚至是許多成功的脫口秀演員,他們在私底下都是深度內向者。他們的「超能力」來自於對世界的敏銳觀察力和長時間的深度思考。他們不被表象所迷惑,能夠安靜地整理自己的內心世界,從看似無關的事物中串聯出獨到的見解,並將這些深刻的洞察,以獨特的方式呈現出來,這正是他們能夠創造具影響力作品的關鍵。這種反思能力讓他們跳脫俗套,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觀點,也因此獲得大眾的共鳴與喜愛。
台灣社會的「低調」文化:成功與自信的新定義
深入探究,會發現這種「I人崛起」的現象,與台灣文化中根深蒂固的「低調文化」和「謙虛」息息相關。在我們的社會潛意識裡,過於張揚或炫耀,往往不被看好。最受推崇的成功人士,常常是那些外表樸素、不張揚,卻深藏不露的「沉睡者」(sleeper)。他們不將財富、地位掛在嘴邊,這種「不炫耀」的作風反而讓人覺得他們「有料」。這種「不張揚」的價值觀,影響了我們對成功和自信的定義。
然而,這種過度的低調,有時也會演變成一種自卑。當我們習慣將責任推給外在環境,或是因害怕「被出頭」而選擇沉默,可能導致我們無法為自己的權益發聲,甚至在人際關係中陷入被動。
擺脫框架,找回真實自我
這場關於MBTI人格特質的討論,最終回歸到對亞洲文化、社會價值觀與自我定位的深刻反思。真正的自我提升,並非盲目跟隨潮流,也非一味批判既有框架。我們需要辨識出社會的隱形框架,理解其存在的合理性,然後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,並為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。
不論你是I人或E人,天生內向或外向,重要的是找到與自己天性相符的發展方向。學會欣賞自己的特質,並勇於在對的地方、以對的方式展現出來。只有當我們不再受限於外在的標籤和評價,才能在充滿矛盾的社會中,找到屬於自己、不需妥協的真實自我,建立更堅實的自信,並活出更有意義的人生。
你是否也曾感到,自己的真實與社會期待有所矛盾?想更深入探索內在,擺脫外界標籤的束縛嗎? 這些觀點都來自我們對生活、關係與自我的深刻反思。
立即觀看【EP31. I人E人,誰活的吃虧..? | 越界人】完整影片,一起找回你的真實力量! [你的影片連結]
Photos and Videos Thanks to Anna Shvets / Kampus Production / Mikhail Nilov / Pixabay / RDNE Stock project / Sebastiaan Stam / Taryn Elliott / Wojtek Maciaszek / cottonbro studio

Charles
「每個人都應找回自己生命的掌握力」
越界人創辦人,攝影師,新創風險投資人,
專注健康醫療 綠色能源 能源 身心靈發 等領域,
創辦「越界人」頻道
在質問及辯證中,刺激觀眾思考進而改變行為.
—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