獨立的你,有更快樂嗎?
你是否也曾捫心自問:「獨立的我,真的更快樂嗎?」 在現代社會中,「獨立」這個詞被無限推崇,彷彿是通往幸福的唯一道路。我們渴望擺脫傳統束縛,活出自我,但許多時候,我們對「獨立」的想像卻存在著盲點,甚至讓自己陷入了孤獨的困境。 在EP28中,越界人將帶你深入剖析「生活獨立」的真諦,揭露我們對獨立的理想化迷思,以及如何找到真正的平衡與和諧。
「孤狼」的幻覺:你不是不需要人,而是無法相處?
我們常被影視作品中「孤狼」般的人物所吸引,他們酷、性感、不講話、沒朋友,彷彿是獨立的終極典範。 然而,這種「不需要別人」的極端獨立, 實則是一種理想化的生活方式,與人類作為群居動物的本性相悖。
試想一下,一個真正孤身一人,沒有家人、沒有朋友的生活,真的會更好過嗎? 就像電影《阿拉斯加之死》中跑到野外、最終死在公車裡的小男孩, 孤獨一人並不會帶來真正的幸福。 相反地,許多過度強調獨立的人,最終會發現這並非真正的「不需要人」,而是因為「無法跟人相處」的內在問題。 他們可能因為個性孤僻、脾氣差、缺乏耐心,導致難以與人建立連結,卻將此合理化為「我只是在做自己」。
外部解決方案的陷阱:你的「獨立」是逃避嗎?
當我們面對問題時,往往習慣向外尋找答案,而非向內反思。 就像許多人認為,只要變得更漂亮、更成功、賺更多錢,就能解決所有問題, 甚至透過醫美整形來追求完美。 然而,這些外部的解決方案,並不能真正解決內在的創傷或心理困境。 反而可能讓人耗費大量時間和金錢,卻只得到遞減的邊際效益,最終發現自己依然不快樂。
這種「確認偏誤」(Confirmation bias)也體現在我們對資訊的選擇上。 當我們傾向於將問題歸咎於外在因素(例如「男人都怎樣」、「社會不好」), 演算法就會不斷推送符合這些觀點的內容,讓我們誤以為自己的立場是正確的, 進而強化了這種逃避面對自身問題的心態。
真正的獨立:是選擇,而非被迫
真正的「獨立」,並非意味著「不需要任何幫助」,而是指一個人能夠「自主決定」自己的人生。 這包含財務決策、人生大動作,以及其他各種生活選擇。 這種獨立,並非全然的孤立,而是建立在能夠運用各種「工具」與「人脈」的基礎之上。
更重要的是,真正的獨立,是發自內心的選擇,而非被動的抵抗。 許多女性之所以追求獨立,有時是為了反抗傳統父權的束縛, 甚至是對現狀的一種無奈反抗,彷彿是抓住「浮木」般,不得不獨立以脫離痛苦。 但若這種獨立是被迫的,那它本身就帶有壓力與不快樂。
找到平衡:承認需求,擁抱連結
最終,我們必須認清,無論男性或女性,我們都需要「人」。 我們需要被關心、被愛、被認同。 雖然不應該將所有價值都建立在他人的認可上, 但完全排除人際連結,追求極端的「一個人」生活,並不會帶來真正的幸福。
就像沒有父親角色的孩子,在成長過程中可能面臨更多挑戰, 這都提醒我們,人類的幸福離不開連結。我們需要檢討的是自己的自制力與承擔責任的能力, 而非一味地歸咎於外在或性別。
真正的獨立,是能獨立自主,但同時也懂得與人連結,尋求協助。 是找到生活中的平衡與和諧,而非走向極端。 只有當我們坦然面對自己的需求,並願意擁抱人際連結時,才能擺脫「獨立」的盲點,真正實現內心的快樂與富足。
Photos and Videos Thanks to Godisable Jacob / Jack Sparrow / Pressmaster / Ron Lach / Taryn Elliott / Yan Krukau / cottonbro studio

Charles
「每個人都應找回自己生命的掌握力」
越界人創辦人,攝影師,新創風險投資人,
專注健康醫療 綠色能源 能源 身心靈發 等領域,
創辦「越界人」頻道
在質問及辯證中,刺激觀眾思考進而改變行為.
—
發佈留言